高杰村镇简介
高杰村镇(gaojiecun zhen)
高杰村镇是著名红色革命之乡、红枣之乡。榆林市文明镇。
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因镇政府驻高杰村而得名。
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0°24′23″~110°32′25″,北纬37°02′35″~37°10′31″之间。地处清涧县东部 。东临黄河与山西省石楼县韦家湾乡相望,南、西隔无定河与玉家河镇、李家塔镇、老舍古乡为邻,北接解家沟镇。人民政府驻高杰村,电话区号0912,邮政编码718300。西距县城40千米。
政区沿革 明清至民国初设清涧县白草一里(里址高家村),辖10甲54村。1934年,设高杰村联保,辖6保。同时置清涧县中一区苏维埃政府,辖辛关、崖头、袁家沟等6乡。
1940年3月,成立清涧县高杰村区人民政府,辖河口、崖头、高杰村、袁家沟等8乡。
1958年9月,成立高杰村人民公社,辖高杰村、高家坬、大有坪、阳曲山、瓦窑沟、后坪、南坬、河口、高坪坬、辛关、张家畔、玉家山、李家崖、鹿塬、麻家山、东里坬、东白家畔、庄头、马其山、贺家山、进土头、崖头、木家山、白家山、后山、圪洞坬、枣坪塔、李家也、袁家沟、呼家山、邓家坬、刘家山、井家山、贺家湾、南山、崔家塔、赵家山、胡昌坪、刘家坬、井家坬、井坬山、西白家畔42个生产大队。
1984年4月改乡,1997年11月改镇。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高杰村、高家坬、大有坪、阳曲山、瓦窑沟、后坪、南坬、河口、高坪坬、辛关、张家畔、玉家山、李家崖、鹿塬、麻家山、东里坬、东白家畔、庄头、马其山、贺家山、进土头、崖头、木家山、白家山、后山、圪洞坬、枣坪塔、李家墕、袁家沟、呼家山、邓家坬、刘家山、井家山、贺家湾、南山、崔家塔、赵家山、胡昌坪、刘家坬、井家坬、井坬山、西白家畔42个村委会。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3206户12201人。另有流动人口4491人。总人口中,男 6381人,占52.30% ,女5820人,占47.70%;14岁以下1154人,占9.46%,15-64岁9992人,占81.89%, 65岁以上1055人,占8.50%。全部汉族人口。2011年,人口出生率7.95‰,死亡率 6.22‰,自然增长率1.73‰。
辖区总面积110 平方千米。东西最大距离1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8.5千米。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17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境内属黄河土石丘陵临谷地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点高杰村都堂塬,海拔887米,最低点河口村黄河滩,海拔645米。
气候 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四季分明。
年均日照为2735.9小时,最高达3002小时,最低为2363.7小时。年均太阳辐射量为142.7千卡/平方厘米,最高为152.9千卡/平方厘米,最低为129.7/千卡/平方厘米。
年平均气温9.78℃左右, 极端最低气温-22℃,极端高温38.50C,。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无霜期160天左右。
水文 境内属黄河和无定河流域。一级河流黄河,境内流程17千米。二级河流无定河境,内流程39千米,河口村注入黄河。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红枣是优势资源,栽植历史悠久,面积广阔。
自然灾害 主要有干旱、大风、低温、霜冻、冰雹、虫害等。旱灾每年均有发生。1961年11月至1962年6月,冬春夏连旱,降水仅33.5毫米,比历年平均值少48%,夏粮减产九成,秋季作物入种仅20%。
经济概况
农业 总耕地面积6.4万亩,人均5亩。可利用草地2.3万亩,林地6.7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7200万元。比上年增加6%。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65%。
粮食作物以大豆、谷子、玉米等为主,2011年,总产1200吨,人均100千克。
畜牧业以猪、羊、家禽家庭养殖为主,2011年总产值460万元。
累计造林6.5万亩,其中枣林面积6.3万亩(大部林粮套种),年红枣产量达8000吨。产值达6000万元。红枣收入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
工业 2011年末,有红枣加工企业18 家,职工390余人;农村红枣烤炉181座。工业生产总值1.6亿元,实现增加值5651万元,比上年增长25%。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
商业贸易 2011年末,有商业网点40个,职工103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00万元,农产品交易额8100万元。
财政金融 2011年末,有信合分支机构1个。存款余额2490万元,比上年增长6%;贷款余额1800万元,比上年增长6%。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镇(村)文化站(室)16个,图书室15个,藏书2,6万册。文化专业户5户,专业创作人员2人。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教育 2011年末,有九年制学校1所,在校学生440人,专任教师4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科技 2011年末,镇内有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1个,农业技术人员8人,红枣协会会员84人,各类农民技术人员160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乡卫生院级1个,门诊部(所)5个;病床30张,每万人拥有病床25张;专业卫生人员15名,其中,执业医师2人,助理医师8人,注册护士1人;医疗机构完成诊疗1204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5%。
体育 2011年末,有体育运动场所6个,配置部分器材。
广播电视 2011年末,有远程教育设备21组;广播电视村村通用户2640户,广播电视普及率80%。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户,人数16人,支出2.88万元,比上年增长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20户1952人,支出140万元,比上年增长20%。医疗救助50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53人,共支出2650元,比上年增长8%。优抚对象24人,优抚事业费支出12.7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6582人,参保率90%。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25元。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清高、高解、高辛二级、沿黄公路和乡村公路构成交通体系。2011年末,黄河大桥建成通车;公路总通车里程113千米,实现公路村村通;黄河水运航道一条,码头(渡口)3个。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邮政局代办所1处,报纸、期刊发行累计47种1.76万份,邮政业务总量45万元。电信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840户,移动电话用户5870户,电话普及率90%。互联网用户170户。
市政建设
园林绿化 镇区花坛10个,绿地总面积2000平方米。街道、公路绿化行道树2400棵。总绿化面积 12000平方米。
镇政府电话:0912-545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