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索引号] 11610830727371363L/2025-00633 [ 主题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清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文日期 ]
[ 效力状态 ] 有效 [ 文 号 ]
[ 名 称 ] 清涧县多措并举管好用活帮扶项目资产 增收“有底气” 振兴“添动能”
清涧县多措并举管好用活帮扶项目资产 增收“有底气” 振兴“添动能”
时间:2025-09-01
来源:榆林日报
分享:

近年来,清涧县坚持把帮扶项目资产管理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与有力抓手,通过摸清家底、明确权责、强化运营等举措,有效解决“管什么”“谁来管”“如何管”的问题,确保帮扶项目资产持续发挥效益,成为助推集体经济发展、带动群众稳步增收的强力“引擎”。

其间,清涧县基于帮扶项目资产量大面广、资金来源渠道多、资产形成时间跨度长的客观实际,成立相关工作专班,围绕建设内容、资金性质、资产类别、管护移交等核心要素,采取列出项目清单、财务系统查询、实地跟踪核查、三资平台比对、逻辑关系纠错“五步工作法”,自上而下梳理资产来源及规模,自下而上核定资产数量和现状,逐村逐户、分级分类建立帮扶项目清单台账,确保资产信息真实准确、账实相符。截至目前,该县已全面完成2013年至2024年乡村公益及经营性资产排查工作,累计梳理项目6385个,资产总额达36.6亿元,其中公益性资产项目5154个、23.71亿元,“四个一批”(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产业项目1231个、12.89亿元。

针对部分项目资产存在的管理职责不清、权属不明等问题,清涧县紧扣确权、登记、移交等关键环节,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压实县、镇、村三级责任,稳步推进帮扶项目资产确权登记,明确每一项资产的管护主体、责任人和管护标准。具体举措为:对经营性资产清晰界定村集体、乡镇和县级部门所有权归属;围绕水、电、路、气等公共服务设施组建14个农村物业服务中心,将管护责任落实到村到人;对村卫生室、学校、幸福院等公共运行类设施,实行行业主管单位和镇村“双监管”机制,确保设施有人管护、正常运行。同时制定帮扶项目资产使用“负面清单”,依托“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管理机制实行动态监测评估。截至目前,该县5154个公益性资产项目中除4个在建外均已完成确权移交,1231个“四个一批”资产项目全部完成确权移交。

为确保帮扶项目资产真正盘活用好、持续发挥效益,清涧县还创新建立“龙头企业+科技支撑+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进一步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按照“四个一批”对经营性资产分类施策,确保规范运营,将农户牢牢嵌入产供销全产业链条中。

巩固一批方面,对市场前景好、联农带农作用强、运行稳定的105个养殖、45个特色加工、94个中药材基地、106个联村光伏等项目给予重点巩固扶持。如2017年以来该县建成的12.5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已累计实现收益6705万元,同步开发440个村级公益岗位助力村民就近就业;升级一批方面,对42个效益偏低但具备提升空间的项目,通过补短板、强技术、拓市场等措施扶持升级,有效提升产业效益。如白李家河村通过土地流转、旱作节水“四位一体”、农机社会化服务等措施,建成高标准农田3100亩,实现谷子、高粱种植亩均节本增效约500元;盘活一批方面,对78个存在间歇性闲置的项目,采取资产租赁、订单生产、合作经营等方式盘活,保障资产收益。如上七里湾村利用闲置村集体厂房,采取“政府引导+招商引资”模式打造现代物流园区,成功引进9家快递企业、8家物流企业,新增长期就业岗位130多个,带动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超20万元;调整一批方面,对24个因市场变化、政策调整等难以持续经营的项目,在科学评估论证、尊重产业实际和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及时调整用途或发展方向。如将部分红枣次生林地调整为嫁接(新栽)酸枣,建成千亩酸枣基地21个,并研发出酸枣仁片剂、安神液等系列热销产品,形成集基地、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相关产业每年实现产值约2亿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