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府办公室文件

[索引号] 11610830727371363L/2024-01124 [ 主题分类 ] 气象、水文、测绘、地震
[ 发布机构 ] 清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文日期 ] 2024-11-08
[ 效力状态 ] 有效 [ 文 号 ] 清政办发〔2024〕97号
[ 名 称 ] 清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清涧县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清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清涧县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时间:2024-12-09
来源:清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分享:

各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

《清涧县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清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1月8日

清涧县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和《陕西省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陕政办发〔2024〕21号)要求,着力提升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水平,助推清涧气象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需求牵引、多方协同发展,按照“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和“适应需求、技术先进、机制完善”标准,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加快清涧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气象支撑。到2030年,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农业、生态、交通、文旅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地面气象观测站间距达到7公里以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8%以上,人工影响天气装备自动化率达到90%以上。到2035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全县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气象服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大幅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1.构建立体综合气象监测网。进一步扩展优化地面监测站网布局,面向农业集中区域、景区、流域以及交通干线等推进特色监测站网建设。推进本地雷达监测体系建设,填补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站网建设空白。加强气象卫星遥感、雷达融合应用,推进特种观测设备应用,提高移动气象探测能力,努力构建陆空天一体化、协同高效的立体综合气象监测体系。推进气象监测站网“5G+北斗卫星通信”升级改造,提升极端灾害气象数据传输保障能力。规范社会气象观测设备管理,加强气象探测环境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县财政局、县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健全智能数字预报业务体系。推进各级智能数字化预报业务系统、区域数值预报系统的本地化应用。聚焦高影响灾害性天气,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客观预报订正技术,推进本地化预报技术产品研发应用,发展针对交通、文旅、电力、水利、住建、果药产业、流域生态保护等行业需求的专业气象预报能力。(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清涧分局、县应急局、县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建立数智化气象服务体系。发展基于场景、影响和风险的气象服务技术,构建气象影响阈值指标和服务模型,形成气象影响预报“一张图”,推进气象服务产品迭代升级,建立集中统一的清涧一体化灾情信息应急发布及推动叫应平台,实现面向应急指挥决策部门和延伸至乡镇、行政村级别重点人群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精准推送的服务模式,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及时性和精准度。配合上级部门建设基于位置、智能感知、精准推送的市县气象服务平台,并实现本地化应用。建立气象数据获取、存储、汇聚及使用监管机制,加强社会、行业数据共享共用,提高气象数据应用服务能力。(县应急局、县数据局、县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统筹推进清涧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建设,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根据气象专项规划、服务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支持智慧气象、多功能气象、特色气象台站等建设。加强气象文化建设,致力于推进集科普教育、气象文化、局站历史、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基地建设。(县资源规划局、县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5.提升高影响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和防御应对能力。加强上级指导产品本地化应用,发展覆盖全县、精确到镇(街)的分灾种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提升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重点增强短临预报预警时空分辨率。强化预警指向性,持续拓展预警信息社会传播渠道,建立完备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靶向发布”机制,完善气象灾害鉴定评估制度。(县住建局、县资源规划局、县水利局、县应急局、县林业局、县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推进气象灾害预警纳入部门应急预案响应启动条件。优化部门间重大灾害性天气综合会商研判调度工作流程,健全基于高级别预警信息的“五停一休”联动机制。持续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基层网格化治理,将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工作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教育和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特色气候小镇建设。定期开展极端灾害性天气应急演练、自救互救知识宣教和技能培训,提高部门、公众防灾避灾能力。(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应急局、县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发展高效安全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推进新型自动化人影作业装备迭代替换升级,在农业集中及灾害易发区域补充人影作业点,实现人影作业县域全覆盖,实施作业点标准化升级改造,建设安全可靠的专业人影弹药存储库房。开展“天工系统”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本地应用,推进无人机等新型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装备本地化测试应用。规范人工影响天气队伍管理,保障人影事业高质量稳定发展。(县政府办、县财政局、县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8.强化农业生产全链条气象服务保障。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强化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影响评估和风险预警,强化红枣、红梅杏等区域特色产业气象服务保障。推进国字号“气候好产品”认证工作,积极打造农业气象科技小院。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持续开展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实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全覆盖,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高风险地区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县发改科技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提升交通、文旅气象服务能力。聚焦县域内综合交通枢纽网络及热门景区,布局交通、旅游气象站网建设,强化面向公路交通及文旅产业的恶劣天气监测预警,分灾种、分路段、分区域提供关键性要素精细化服务,构建现代综合交通及文旅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开展商贸物流气象服务业务。(县公安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文旅局、县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实施“气象+”赋能行动。健全“一行一策”气象服务机制,深度融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开展场景驱动的气象服务,发挥气象避灾减损、赋能增益作用。积极构建气象与应急、水利、生态环境、电力等行业的协同规划、共建共享、深度融合的气象服务新业态,拓展“数据要素×气象服务”新场景。深化保险、金融领域气象服务。(县发改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清涧分局、县电力局、县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

11.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目录清单。加强“气象融媒”品牌建设,构建“两微一端”和全媒体服务矩阵,提升农村、边远地区以及老年人、残疾人、快递员等特殊群体获取信息便捷性。加快推动“衣食住行游购娱学康”气象服务普惠应用。(县委宣传部、县数据局、县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加强高品质生活气象服务。发展全方位、多场景民生气象服务,强化旅游、体育等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开展面向重要赛事、重大活动的“枣都气象服务”品牌文化建设。持续深化空气花粉浓度监测预报服务。强化气候旅游资源开发。(县文旅局、县教体局、县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加强城市运行气象服务。将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城市运行管理,推进管委会、产业园区等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全覆盖。按期修订暴雨强度公式并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推动气象服务融入城市数据大脑和网格治理体系,强化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暖、通信、交通等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气象保障。(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

14.加强生态气象服务保障。围绕黄河“几字弯”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等建设立体生态综合观测网,开展生态气象监测及影响评估服务。建立植被、农田、城市、水体、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卫星遥感监测判识指标,联合发布生态监测评估产品。开展沙尘、臭氧等空气污染气象监测预警服务。加强气候变化影响研究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依法开展重大规划、重点项目和产业园区气候可行性论证。(市生态环境局清涧分局、县林业局、县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加强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相关规划。落实《陕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完善气象行业管理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及时制修订相关规范性文件。加强防雷安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监管,推进气象法治队伍建设,强化气象依法行政,健全气象领域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执法机制。(县发改科技局、县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多元投入和人才保障。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保障机制,落实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落实气象部门人员、业务维持等经费,统筹做好资金、用地等保障。强化项目带动和人才培养,加快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将气象领域科学研究和科研项目列入地方科技计划,支持气象干部、人才统筹纳入政府党政、业务教育培训计划。(县发改科技局、县财政局、县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