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解放战争的烽火正以燎原之势席卷华夏大地。在陕北高原的褶皱间,清涧这座历史悠久的县城,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成为国共双方激烈争夺的焦点。而左家山,这个看似普通的村落,却在这风云激荡的岁月里,承载起关键的历史使命,两场重要政务会议的召开,为光复清涧县城、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注入强大动力。
1947年10月1日,秋意渐浓,寒意初现,清涧县第三次政务会议在左家山县委住宅内拉开帷幕。屋内气氛凝重而热烈,油灯昏黄的光晕下,史文秀县长、张秘书、高午杰、郝科长、郝副科长、刘金山、刘国厚、刘恩银等出席人员围坐在一起,高书记、县委书记郝登州书记、薛应成列席会议,众人神情严肃,目光中透着坚毅与果敢。
史文秀县长率先打破沉默,他声音低沉却坚定地抛出当前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其一,扩兵工作已持续推进,但在十月十五日前,仍需完成后续补数工作,如何高效落实成为当务之急;其二,为支援前线战事,需在清涧紧急动员六十付担架、十五头毛驴、一千石公粮,且必须确保如数完成;其三,还要动员五千五百双军鞋,补足前线将士的慰劳物资。这每一项任务,都如同沉甸甸的担子,不仅关乎着前线战士的生死存亡,更决定着清涧县城光复的成败。
在讨论扩兵问题时,现场气氛愈发紧张。郝登州书记眉头紧锁,提出石区扩兵应区别对待,不能将欠数盲目加在东四区,其他区预计可按时完成,但石区的情况还需进一步观察。高书记则目光深邃,补充道石区的扩兵工作应另辟蹊径,以游击队等地方性质的武装力量为基础逐步展开,坚决摒弃强迫动员的方式,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经过激烈的讨论与审慎的权衡,最终决议东四区务必在十五日如数完成扩兵任务,石区则以游击队、武工队、民兵为依托,因地制宜地推进扩兵工作。
紧接着,六十付担架的分配问题被提上议程。经过一番深入分析与考量,决议石区承担三十付,店区承担三十付,且明确规定每付担架配备两人,确保担架队的人员充足与工作高效。对于五千五百双军鞋的分配,更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安排。店区900双、解区1200双、高区1200双、新区700双、城区200双、折区600双、石区1200双,总数达六千双,超出任务量的部分,是对前线战士满满的关怀与保障。一千石公粮的分配也有条不紊地进行,高、解、新、店、折、石六区各先筹备一百石,剩余部分根据各区实际情况灵活调配,确保粮食供应万无一失。十五头毛驴的动员任务全部落在新区肩上,同时明确了军鞋的完成时间和运输地点,石、折、城区的军鞋需送到王家山,其他区则妥善保存于合适乡村,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决策的严谨与周全。
然而,战事瞬息万变,前线的需求刻不容缓。仅仅两天后,10月3日,清涧县第四次政务会议在左家山县委住宅紧急召开。各科长、县长、郝书记、高书记齐聚一堂,此次会议的核心议题直指动员担架、运输、粮食等关键事宜,一切只为全力支援我军攻打清城。会议现场,大家争分夺秒,迅速达成共识,要求务必在5号前,将500石细粮、300石原粮以及150付担架集中在县城周围。这不仅是对物资和人力的简单集结,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每一份粮食、每一副担架,都承载着后方人民对胜利的渴望,对前线战士的深情牵挂。
这两次政务会议,是1947年清涧地区革命斗争的生动缩影,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战争的真实写照。从扩兵到物资筹备,每一项决策都凝聚着干部们的心血与智慧,每一个任务的落实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与全力支持。左家山的这两次会议,如同精密的指挥中枢,将清涧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高效整合,为光复清涧县城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1947年10月11日至16日,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起清涧战役。凭借前期左家山会议周密筹备的物资与人力支持,经过激烈战斗,成功攻克清涧县城,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76师师部及所属第24旅等部8000余人,俘虏中将师长廖昂。清涧县城的光复,打破了国民党军对陕北解放区的封锁,极大鼓舞了解放区军民士气,为扭转陕北战局、推动解放战争胜利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左家山两次政务会议的决策,也因此成为清涧解放战争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战略部署能力与组织动员能力,以及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强大力量。
回望1947年的左家山,那两次政务会议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清涧人民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革命事业。妇女们日夜赶制军鞋,一针一线饱含着对战士的牵挂;青壮年们踊跃参军,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老人们主动承担起物资运输和后勤保障工作,用自己的方式为革命贡献力量。正是这种全民参与、众志成城的力量,让清涧这座县城在战火中浴火重生,也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段历史,是清涧人民的骄傲,也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精神源泉,时刻提醒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攥指成拳、战无不胜。
(根据清涧县政府政务会议记录整理编译)
扫一扫
在手机上看